您现在的位置:河北省企业联合会 > 企业经典故事 > 内容阅读

盐碱荒滩拓耕人

 

盐碱荒滩拓耕人

――记开滦京唐港化工园区筹建团队
 
作者:开滦集团中浩公司 崔海民、寇翠强、赵玉明、付叙真
在美丽的环渤海地区,矗立着一座大型现代煤化工园区,走进园区,你一定会被其现代化的气息所感染。园区内的道路宽阔整洁,厂房装置鳞次栉比,生产流程高度自动,员工们在宽敞明亮的集控大厅全神贯注地盯着工艺电脑上的操作界面,监控全厂设备运转的情况……来此参观过的人们无不为之赞叹!
然而,谁又能想到,2004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滩涂。是开滦京唐港筹建处的建设者们历经十年风雨,将荒漠变成一座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现代煤化工园区,它的磅礴气势,它的宏伟壮阔,让人们再一次看到,百年开滦在新时代的足迹与风采。

开滦集团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煤炭企业,然而,经过130多年的持续开采,这个百年企业不得不面临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的严酷现实。开滦集团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提出转型发展,着手打造一个国内一流的煤化工园区。就这样,肩负转型发展排头兵这一历史重任,2004年9月,开滦京唐港焦化项目筹建处应势成而生。当时,人员配备还不到位,整个建设团队仅有四十二人,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办公室是临时搭建起来的活动板房,生活设施极不完备,但是,他们克服人员少、环境复杂、水土不服等困难,奉献在荒滩、奋战在荒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颂歌。

 

煤化工只是起点,积蓄升级势能

“园区以煤化工为起点,下一步重点发展新材料化工,上下游一体,使煤炭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建设者们的目标。话虽简单,但建设之路饱含了艰辛,当时开滦还没有煤化工项目建设的先例,他们跑遍了国内各大型焦化企业了解建设经验。2004年10月1日,伴随着盐碱荒滩的机器轰鸣声,开滦京唐港煤化工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干就高标准,建就建精品”。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京唐港焦化项目筹建处厉兵秣马,昂首阔步开启了拓耕千亩盐碱荒滩的战略航程。
“万事开头难”,焦化一期项目开工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场地回填。要想具备三通一平的场地施工条件,就必须回填五十万方的回填土,但原本预定的回填土供应出了问题,回填土没了来源,项目就无法往下进行,筹建处总指挥郑广庆为此急得嗓子疼,眉头一刻也没舒展过。“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想办法”,经过大量的巡访考察,他们最终把希望寄托在乐亭县。几经努力和艰苦谈判,乐亭县领导终于答应帮忙,最后从那里购买到了一个水库的工程土,保证了回填土的供应,建设团队这才松了一口气。
土方回填时正值寒冬,工作环境极其艰苦,现场寒风凛冽,就算穿上棉大衣,仍会感到刺骨的寒冷,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他们24小时坚守在现场;每一辆土方车他们都顶着寒风爬上去仔细测量,有时为了测量土方数,连饭都顾不上吃,等土方车过完了,饭也凉了。就是在这种吃不好、睡不好、施工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他们硬是整整坚守了三个多月,最终圆满完成了土方回填的任务。
李全来,时任项目总指挥技术助理。在他的办公室,资料、图纸堆了整整4个文件柜。要建设一个年产220万吨的大型焦化企业,光设备就多达5000多台。那时,李全来和几名技术人员每天都泡在资料堆里,对初步设计方案反复审查,仔细查找漏洞,不断优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他们每个人都承担了2、3个人的工作量,经常加班到深夜。天道酬勤,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最后共提出了技术改进建议600多项。正是由于他们这种精益求精和严细认真的态度,保证了项目后期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为公司投产后实现安全、稳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筹建处的领导说:“那些日子,我们的技术人员真是个个都脱了层皮,看了都让人心疼……”
两年后,京唐港煤化工园区焦化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建成。2006年10月22日10时,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焦化一期4号焦炉仓门徐徐打开,当红通通的焦炭如彩虹般地泻入熄焦车,现场的人们立时欢声雷动。第一炉焦出炉了,4号焦炉顺利实现了试生产。看着吐着火舌的一车车焦炭,很多建设者的眼睛湿润了,这第一炉焦的“出生”,是多么的不容易,这其中饱含了他们太多的心血与汗水,但他们的苦没白吃,汗没白流,因为正是这群扎根荒滩的建设者们,改写了开滦煤化工产业为零的历史,翻开了续写百年开滦基业长青的崭新一页。

 

聚焦化工新材料,打造转型发展新标杆

在开滦集团“两主一新”战略引领下,建设者秉承“特别能战斗”精神,从“零”起步,征途跋涉,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开启了开滦化工新材料项目建设的光辉历程。“建”就建最好,“做”就做一流。建设者挥洒着青春、智慧和汗水,顶酷暑、冒严寒、战风沙,在荒凉的沿海滩涂不屈不挠、拓荒开疆,历时近四年的风风雨雨,终将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现代新型化工企业建成投产,谱写了一首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创新跨越的奋进曲。
2010年,聚甲醛和己二酸新材料项目开始筹建,这是开滦从煤化工再到精细化工的历史性跨域,填补了河北省的空白。项目建设风险高、投资大、工艺技术复杂,这一切都让筹建处的同志们深感肩上的担子特别重。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再一次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建设者们面对困难与挑战,选择了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他们对照国内外化工企业项目建设的先进标准,认真寻找差距,不断完善自我;他们立足岗位,树立赶超标杆,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岗位立功活动;他们抢时间,抓质量,保安全,为保证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正是凭着建设者们这种特有的锐意进取和只争朝夕的精神,项目建设的难题被一个个攻破。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质量,在筹建处同志们的心中更是头等大事,这样大型的工程,出一点纰漏都会给化工生产带来极大的危险隐患,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确保各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建设者们每天都盯守在施工一线,不放过任何一个施工工序,严格按照各项验收规范进行查验。京唐港夏天的蚊子被当地居民俗称为“三个蚊子一盘菜”,叮上一下就奇痒难耐。2011年的7月份正是公司厂前区等多个项目土建工程全面开工的时候,为了保进度,建设者们日夜连班,那成群的蚊子此时变得“无孔不入”, 同志们穿着长袖衫都能被叮透,脱下外套身上全是一个个的小红包。到了寒冬腊月,在零下十几度的夜里,建设者们仍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他们经常要费力的趴着蹲着,打着手电筒一处一处地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港里的风特别大,每次检查工作结束,工程监督人员早已“面目全非”,脸上刮的全是黑乎乎的土渣。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也没有一个人讲条件、谈报酬,辛劳和疲惫都埋在心里,骄傲和责任却写在脸上。有的员工孩子参加中考、高考,也不能陪在身边,甚至连报志愿都是通过电话商量……
2012年8月24日,50年一遇的台风进入渤海湾,正值项目设备安装的关键时期,连夜的暴雨把建设场地淹没成一片汪洋,几千台设备危在旦夕,如果不能及时抢救,损失不可估量。在这关键时刻,筹建处总指挥郑广庆急红了眼,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冲入半腰深的雨水洪流中,指挥大家抢移设备。天黑、雨大、风急、水深,睁不开眼,看不见人,听不见声。郑广庆突然深陷泥淖中,万分危急。经过人们紧急营救,终于脱险。事后郑广庆说:“不夸张说,我当时都已经做了死的准备,我决不能让开滦煤化工产业毁在我手里,不能辜负开滦的信任和重托”。 一场不畏风雨的抢险挽救了设备,保护了国家财产,更保住了开滦煤化工产业。体现在郑广庆身上的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更是催人奋进。

2014年8月15日、9月10日,4万吨/年聚甲醛和15万吨/年己二酸项目先后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打通所有工艺流程,产出首批优质合格产品,并创造了同行业打通工艺流程最短,产出合格产品时间最快等多项先进纪录,实现了产品由“黑”变“白”,由煤炭生产基地向化工新材料基地的华丽蜕变,企业转型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

从黝黑锃亮的太阳石,到晶莹如玉的聚甲醛和洁白精细的己二酸;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燃料,到供给多领域的化工原材料;从800米深井重岩的机械化采掘作业,到高度信息化的集中运营控制;从“傻大黑粗”的社会印象,到“两新两高”的形象定位,凝聚着开滦几代人的夙愿与梦想,凸显着开滦精神产生的蝶变效应与境界升华。建设者把“生产中国最好的聚甲醛、己二酸产品”作为新的起点、新的航标,将“打造河北省化工新材料示范基地”确定为新的引擎和奋斗目标,挑战自我,求新达变,精细管理,科学发展,示范引领,以追求卓越的基因传承,品质高端的目标愿景,绿色发展的责任风范,构建家园的人文情怀,为“特别能战斗”精神赋予新的特质、诠释着新的内涵。

就这样,十年的时间,黑色的煤炭,在这座园区里,奇迹般地转变为白色的化工产品。10个现代化的化工项目,形成了年产焦炭220万吨,甲醇20万吨、粗苯加氢20万吨、焦油30万吨,聚甲醛4万吨,己二酸15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今,产业集群、管理集约、规模化、园区化、基地化、低碳化的京唐港煤化工园区,已成为河北省煤化工产业综合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循环经济水平最优的独立煤化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