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河北省企业联合会 > 企联动态 > 内容阅读

关于河北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的几点意见

关于河北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的几点意见

河北省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刘建业

 

    河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了调结构、转方式“四个一”(一圈、一带、一区、一批)重点战略,十分符合河北省实际。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既要着眼于目前为数不多的大型骨干企业,使其更大更强,更要着眼于目前还不具备大型企业集团条件,但最具成长性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不论前者或后者,都应走上持续、快速、科学发展轨道。

    做大做强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当前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有全球500强企业排序、全国500强企业排序和河北100强企业排序,所依据的标准都是企业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随着全球、全国和我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入围门槛逐年有所提高。以营业收入作为排序标准,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企业“做大”的变化,并不能全面反映“做强”的变化。但大和强是有内在联系的。非大难以做强,非强难以持续做大。全球500强企业中,也有关停和破产的例子。

    我省企业要持续做大做强,应把入围全省100强、全国500强、全球500强作为“三级”跳发展战略。在全球500强排序中,我省在2009年实现了零的突破,河北钢铁集团率先入围排序第375位。多年来。在全国500强排序中,我省入围企业数量在15家和16家之间徘徊,2010年共有15家,较上年减少了一家。入围企业数量在全国居第十位,较上年后退了一位。有比较才能看到存在的差距。山东和浙江两省的经济总量都比我省大,入围全国500强企业数量比我省多些是正常的。但2010年山东入围全国500强企业56家。居全国第二位(北京市98家,居第一位,但由于中央企业总部大多在北京,与其它地区缺乏比较性),较上年增加了6家;浙江入围企业46家,居第四位,较上年增加了12家。与这两个兄弟省相比,我省的差距就显得太大,这也折射出我省经济结构、增长方式与这两个省的巨大差距。如果以经济总量为依据,我省入围全国500强企业数量应在30家至40家(广东2010年入围企业34家,居第五位)。这不仅应成为我省企业持续做大做强“三级跳”奋斗目标,更应成为检验我省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

    打好基础,营造优势,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这是成功企业必经之路。我省企业要实现“三级跳”发展目标,必须营造适应“三级跳”各阶段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优势。为此,我省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而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精神,面向全球,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标杆企业”,以“小学生”的姿态,依法利用各种商业信息渠道和走访考察的形式,做到知己知彼。对关键的竞争要素和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对比,找准自己存在的主要差距,及早做出切实可行的“对标”赶超规划和分步实施的行动计划并全力组织实施,如期实现。要实现“三级跳”战略,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 要不断提升组合均衡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企业要素的种类、质量、数量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要与时俱进的发生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需求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是通过企业的各种创新活动来实现。企业主要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但归根结底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形要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实际上,产品创新属于技术创新范畴。另一类是无形要素创新,主要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都属于管理创新。大型特大型企业也会有科学理论创新,科学理论创新属于无形要素创新。

    企业科学运行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夯实并不断提升企业基础管理则是企业科学运行的必须和根本保证。企业的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七项内容: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定额工作、信息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培训教育工作和班组建设工作。不断提升系统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是基础管理各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河北省企业联合会、河北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于2008年10月30日推出了《河北省工业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导向标准》,这在全国尚属首创,经在河北七家企业进行试点,效果明显,深受企业欢迎,现已进入了推广阶段。

    组合、均衡、持续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最佳模式。

    所谓组合,是指企业的各类创新活动必须统筹兼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这是由企业要素的多元性和系统性决定的。企业无形要素,如企业文化、品牌、机制、体制等和有形要素,包括人、财、物等构成了企业要素的多元性。企业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和系列化及其生产流程各环节的技术装备等构成了企业有形要素的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自主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有形要素品质、改善有形要素结构及其比例关系、赶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根本途径。管理创新的主要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现有要素管理形式、方法、方式、手段进行创新。二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新的、必须的、先进的管理形式、方法、方式和手段。可以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必须和保证,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起因、依据和前提。

    均衡的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孔子曾说过:“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衡的哲学含义是指构成事物的各要素在量的方面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结构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在质的方面保持相互适应。所谓均衡创新,是指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要使企业各要素在质量方面不断提升,实现并保持先进性,而且在功能上要实现并保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衔接、相互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先进、稳定、安全、高效、低耗、优质的生产能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创新目标。古时候人们从井里提水,用的都是木制水桶。制成水桶的主要材料是木板和铁箍,二者缺一不可,要求木板的长度、宽度、厚度相同,材质一样、形状一致。符合这个条件制成的水桶,盛水量最大,木板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如果木板长短不齐,这个水桶最大盛水量由最短的木板决定,其它木板虽长,却不能增加盛水量,造成较长木板的浪费。同样,企业各要素的质量和功能如果出现不协调、不衔接,其优势要素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近期效益,而且危机长远发展。

   持续创新是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创新活动不会一劳永逸,现在的先进不会是永远的先进。全球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社会需求在不断拓展和攀升,同行业间的竞争在不断升级。所以,企业的创新活动必须是持续的、与日俱进的、有阶段性的,但不可间断。

二、 不断提升全球化经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全球化经营问题较快摆上了我国企业议事日程。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形成了世界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生产链向我国转移的潮流,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本、国际资源、国际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的机遇和条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敞开了大门。

(一)全球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卖产品的国际贸易阶段;二是国外投资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国际化经营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企业用自身的资源,在国际上闯荡出一条路,在母国之外的多个国家有组织机构,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三是世界布局的全球化战略阶段。全球化经营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以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在全球的发展目标。三个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式:

1、委托进出口。

2、自营进出口,即一般贸易。

3、“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组装、来样订货、补偿贸易。

4、引进外资。包括工商直接投资、股票境外上市和利用国际信贷等。

5、境外办企业。包括境外加工贸易,境外销地产,与境外销地知名企业实施联合、合作、合资办厂和兼并、收购境外企业等。

6、在境外建立销售机构(含直销机构和代理销售机构)。

7、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信息机构、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等。

8、招聘境外人才。

9、劳务输出和专利技术输出。

10、境外培训和考察。

11、开展国际学术和商业信息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经营和形式选择上,要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大体上可分四步走:首先是产品间接出口,委托外贸公司把产品卖出去;二是直接出口,获得进出口专营权;三是境外建厂,形成“两头在外”;四是实现境外经营的多种形式。只有实现较高级的境外经营的多种形式,积累了境外经营的丰富经验,拥有了境外多种形式经营的涉外人才团队,才算实现了全球化经营。

(二)要切实加强对涉外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企业既要解放思想,敢于“走出去”,又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境外经营战略,形成对涉外人员、涉外项目、涉外资本、涉外技术、涉外设备和物资有效监管机制,避免涉外活动的重大损失。当然,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政府鼎力后援,仅靠企业单枪匹马是不行的。

    一个企业不走出国门不可能成为国内国外竞争的强者,未在国际市场大风大浪中经历长期搏弈的经营者不可能具备将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的能力。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有一部实施国际化经营并获得卓越成效的光辉历史,德国西门子公司成立于1847年10月,当初是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电报机。其创始人维尔纳·冯&m